“两岸青山相对出,不知何处是他乡。”这句诗词,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,但是你是否听过“两岸青山相对出参照物”的说法呢?
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傅抱石先生创作的《山青水秀》中,是在写画的时候谈到山水画里的“意境”的时候说的。
“意境”是山水画中很难把握的一个概念,一般比较难以言说。而傅抱石先生用“两岸青山相对出,参照物在哪里?”这样一个比喻,把观看者的角度描绘得淋漓尽致。我们在看山水画的时候,会不由自主地想:“我是从哪里来的?我在看的这一幅画,与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有多远?现在的位置是在哪个方位?”这些都是可以当做“参照物”的。而傅抱石先生的比喻,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“意境”是如何形成的。
当然,“两岸青山相对出参照物”的说法,早已超越了山水画这一个范畴。它也被运用到了许多其他领域,比如说语言文字。在语言文字中,我们往往要根据背景、语境才能理解一句话的意思。如果我们把语言文字比作一幅画,翻译就相当于要把这幅画再画一遍,让别人也能看懂它。而这时,要想确定“参照物”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存在“参照物”的概念,人们往往需要参照某个标准或者参考点,才能更好地去理解、认识世界。同时,也正是这些“参照物”的存在,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多样性,看到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貌、历史风采。正如傅抱石先生所言:“仅流于山水之乐,是不能扩充审美的……”